新闻动态

专题专栏

胡昊

在快乐中追求卓越
作者: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新闻网  日期:2012-10-23  来源:学者声音  阅读:5602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交大老校长唐文治先生就提出了“求一等学问、成一等事业、为一等人才、砥砺第一等品行”的教育理念,我认为交大的师生都应该秉持这样的理念,追求卓越,这也应是我校人才培养孜孜以求的目标。

 

  ■ 追求卓越,需要志存高远;需要积极向上的态度;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最严格的要求。

 

  ■ 学习和科研苦中有乐,完全可以将学习、研究转变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如果将学习安排好了,它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让人一世受用,回味无穷。

 

  ■ 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为学之道,首在勤奋。

 

  ■ 创新,来源于兴趣;来源于实际需求;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需要开阔的视野和灵动的思维;需要一丝不苟的严谨。

 

 \"\"

胡昊教授(右三)

 

 

  作为一所名师荟萃、治教严谨的百年学府,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一直钟灵毓秀,雄峙东方,是莘莘学子所向往的科学圣殿。每年,都会有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齐聚思源湖畔,开启人生的又一航程。作为一名交大的教师,能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我深感幸运。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潜质突出、禀赋过人、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同学,却在进入大学后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在本该发荣滋长、成人成才的日子里碌碌无为,或者在毕业后,由于环境的压力而放弃了理想,慢慢走向平庸,泯然众人。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我都深感痛心和惋惜。早在1930年,交大老校长唐文治先生就提出了“求一等学问、成一等事业、为一等人才、砥砺第一等品行”的教育理念,我认为交大的师生都应该秉持这样的理念,追求卓越,这也应是我校人才培养孜孜以求的目标。

 

  我曾在船建学院分管过一段时间的校友工作,接触到了一批事业有成的校友,了解了不少他们在成才道路上所发生的故事,由此对人才培养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在“学者笔谈”这个平台上,我希望能同广大师生共享一些自己的心得。

 

  追求卓越 志存高远 

 

  交通大学创建于国家危难之际,一直秉持储才自强、振兴中华的兴学理念。而交大学子天资聪颖,而且拥有名校的比较优势,以及大上海所具有的各种机遇,正因为如此,每一个交大人更应该把“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融入到自己的血脉中,并努力践行。

 

  追求卓越,需要志存高远。“有志者事竟成”,年轻人要想有所建树、成就事业,首先要立志。2006年4月6日,江泽民学长回到母校看望师生,他在寄语母校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也对交大学子提出了要求:“决不能满足于将来能够为自己求得一个比较好的职务、职业或者工作,更要有为国为民、立志成为国家栋梁的远大理想和志向,要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我看来,一个人能否立大志、立长志,对他的人生轨迹有着很大的影响。所谓视野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一些并非出自985高校的研究生,由于目标明确,在研究生阶段能够一直奋发向上、努力不懈,因此最终收获了一份很优秀的学业。而反观少数本科毕业于交大的学生,他们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由于没有远大的志向,因此慢慢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虽然基础较好,最后也只是勉强完成学业,十分可惜。

  追求卓越,需要积极向上的态度。我接触到一些同学,他们缺乏前行的动力,认为平庸安逸没什么不好。船建学院乔丕忠教授在“学者笔谈”栏目撰文指出:追求卓越是人生的一种态度。的确,我们即使在普通的岗位上,也要以追求卓越的态度,将平凡的工作做成第一流。正如海尔集团张瑞敏所说:“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何况,作为交大人,“选择了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国家和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我们没有理由不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我认识一位土木系的学长,他和一些同学自1995年毕业后,一起被组织部门选送到基层轮岗锻炼。长期的基层工作使得有些同学觉得自己不受重视,甚至被遗忘,心中受挫,而单调的生活也让他们丧失了追求理想的热情,因此在中途选择了离开。但这位学长却一直坚持、不曾动摇。由于心中怀有志向,他总是能做到干一个岗位、热爱一个岗位,在每个岗位上都能千方百计把事情做得更好、更精致。现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位崭露头角的青年干部。要像这位学长一样做到持之以恒,穷且益坚的意志必不可少。在学习和工作中,一些困难、挫折,甚至是长期平淡、琐碎的生活,都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和自己的理想渐行渐远。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坚定志向,拒绝庸碌。事实上,逆境往往更容易坚定一个人的志向。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正是收获理想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很重要的情商。

  追求卓越,需要最严格的要求。交大一直秉承“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传统,在长期的实践中,严格已经成为交大的一个特点。交大的一位老领导认为,离开了“严格”,交大就不是交大了。老师以身作则,严格把关,学生们才会迎难而上、精益求精,甚至苛求完美,这样的学习体验将会让学生终生受益。一直以来,正是严格律己的务实态度指引着交大学子去追求卓越,追求自己的梦想。

  快乐学习 培养能力

  有的学生在决定是否攻读博士学位时,最大的担忧是学习太辛苦,不知道自己是否熬得过去。其实,学习和科研苦中有乐,完全可以将学习、研究转变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如果将学习安排好了,它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让人一世受用,回味无穷。

  快乐学习,需要保持快乐的心境。人只有在快乐的心境下,潜力才可以得到最大发挥,很多灵感和奇思妙想可以源源不断。如果感觉学习和研究是件痛苦的事情,就会有情绪、有压力,积累下来,难堪重负。而保持快乐的心境,需要心如止水、摒弃急功近利,用一种心澄意静的心境去面对外物,如此,即使不闭有形之门,亦能感受如处深山的意趣。其次是要善于从学习中发现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只有与快乐结合,才能产生最高效益。

  快乐学习,需要转变治学理念。科学研究在很多时候是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我们在博士生培养中,过分依赖论文这项相对客观的指标,而尚未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这让博士生倍感论文压力,也往往使他们过于浮躁,追求短期目标。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暑期学校的项目总结中,我校今年参加的11名同学都对一个月的交流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一段十分愉快的经历,改变了自己对博士生学习的认识。这个项目安排了一周的时间让学生做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而在接下来的三周中,学生们则深入到不同的实验室,这时候,联系教授常常循循善诱、身体力行,让我们的博士生们在感悟中重建了人生的价值坐标。反观我校今年承担的一个期限相当的国际交流项目,有位国际交流生画了一幅教授骑坐飞机的漫画,戏侃项目结束了,还没有见到联系教授的真容。如此强烈的反差值得我们深思。可见,教师的以身作则十分重要,教师的言传和身教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带动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只有教师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才会带动学生也投入其中,享受其中的快乐。

  快乐学习,需要丰富学习的形式。学习不是只有泡在图书管里看教科书,而是可以被安排得丰富多彩,比如参加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争取各种访学机会,积极参加国际会议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参加体育活动、社团活动,这样学习就不会枯燥。

  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也是能力的提升。除了学习知识,大学生还应该培养自己的能力,注重人格养成。其中,需要特别培养的是一种终身学习、快速学习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技术更新日益加快的时代,如果不能做到终身学习、快速学习,就无法与时俱进,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应重视授学生以渔。事实上,快速学习能力在很多时候决定了一个人的竞争力。由于高标准和严格训练,交大毕业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领域。

  勤奋努力 知行合一

  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为学之道,首在勤奋。“把勤奋作为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更作为大家的一种习惯!”勤奋,意味着要放弃很多的享受,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勤奋,就是保持长久的关注。如果我们能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十年磨一剑,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一位1992届、在高压电线塔结构设计领域中颇有声望的校友,在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指出最重要的是能专注在一个细小的领域。他从本科毕业起,就在西南的一家电力设计院工作,无论是别人跳槽去更好的单位时,还是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他从未有过懈怠的念头。庸碌的人,通常则无法做到这一点。奋斗一天也许容易,但奋斗一辈子就不简单了。这就是为什么成功的秘诀老生常谈,而成功的人却永远是少数的原因了。

  勤奋,就是抓紧点滴的时间。鲁迅说: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欧阳修曰: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时间管理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课题。有时候,我们需要同时应付几件事情;有时候,琐碎的事情分散了我们的精力,忙忙碌碌中,大好时光就已经流逝了。任务的并发性和时间的碎片化,要求我们除了抓紧时间外,还要加强规划,分清主次,合理安排时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勤奋,就是追求知行合一。勤奋不仅体现在勤于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勤于参加社会实践上,因为来自书本的知识是“死知识”,来自实践的知识才是“活知识”,实践出真知。

  大学因其所具有的封闭性,在传统上被视作象牙塔。因此,我们交大人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对学生而言,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发现现实问题的重要方式;对教师而言,社会实践不仅是职责所在和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是师生互动和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能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鲜活的素材,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如今,交大每年都有大量同学参与社会实践。要做好社会实践,首先,要充分准备。在选题时,应多关注民生问题,了解老百姓和基层的实际需求。第二,要脚踏实地。社会实践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深入下去。例如在“都江堰农村住房灾后重建”社会实践项目中,我们一直坚持“帮忙不添乱、尽职不越位、务实不表面”的工作原则,投入了包括刘西拉、林少培等资深教授在内的八位老师和十几位同学,历时两年的心血,最终才获得了认可。第三,要出成果。作为交大学生,要善于透过一般的社会表象,去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所撰写的报告,要有价值。直接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总是形形色色,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现象背后的科学问题,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加强指导。前年,在指导一支团队调研上海曹杨新村的旧城改造时,我发现这其中体现了城市规划中的居民参与,并指导一位同学以此为中心议题,利用调查数据撰写了一篇论文,后来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被评为最佳论文。

  勇于创新 与时俱进

  创新在实际中往往难以度量,大学在对学生的考核中,经常还是唯分数论,尽管体现了公平,却也是一种“偷懒”的作法,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反而促使他们去追求短期的、功利化的目标。与此同时,我们的体制往往鼓励“听话”的学生,却没有给学生提供创新方面的训练。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后,往往作出了很好的研究,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国外教授要求学生阅读最新的文献,做不重复的研究,也就是创新性的工作。

  创新,来源于兴趣。当对某件事情怀有特殊的喜好时,人们就会主动去研究、完成这件事,并乐此不疲,创新也就可能因此而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并支持学生基于兴趣的探索。境外一流大学在选拔学生中,通常特别关注学生自身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到可行的兴趣点后,还应帮助他们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

  创新,来源于实际需求。对工科、管理科学而言,尤其如此。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应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我也发现,如果基于实际问题,学生往往更感兴趣,研究、学习起来也更有动力。

  创新,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有的学生抱怨没有创新的空间,实在想不出来新东西。杨振宁在谈灵感时说:灵感是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出现的顿悟。而苦思冥想的过程,首先就是对过去已有知识整理、总结和提炼的过程。熟能生巧,灵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深厚的积淀,必须学好基本理论知识。 

  创新,需要开阔的视野和灵动的思维。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后面还有一句是“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牛顿躺在苹果树下,从苹果落地中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就不仅仅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效果。这里需要开阔的视野、灵动的思维、机敏的体悟,不是“死读书”和“读死书”所能达到的。

  创新,需要一丝不苟的严谨。我们研究组来了一位荷兰交换生,同学们感觉到他的思维很活跃,常能突发灵感,但他在撰写论文或者报告时,毫不含糊,非常强调前后逻辑的严密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凡成大事业者,必先要达到三种境界。其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第一种境界说的是立志,第二种境界说的是勤奋。我想,在这两种境界之中,再加上一点快乐的因子,加上一些创新的元素,“灯火阑珊处”是不是更加近在眼前呢?

  学者小传

  胡昊,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研究生院副院长、国际航运系系主任,曾任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特许工程师。担任教育部水路运输教指委委员、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理事、上海楼宇科技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学术兼职;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副主编,Civil Engineering Innovation、《物流技术》编委等。

  1993年和1996年于上海交大分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1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蝉联第二届、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最高奖项,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上海市十大“三好”学生标兵等。

  有过两年的国内外企业工作经验,曾任职电子商务开发项目经理、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等。2002年底起在上海交大任教,主讲上海市重点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校核心通识课程各1门。近5年来指导研究生团队,获得国际、国内70多个科技竞赛奖项。获得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突出贡献奖、校优秀教师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进校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16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6项,发表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100多篇,其中30多篇被SCI、EI收录。成果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上一条:张健
下一条:连琏
分享到:

版权所有 © 2014 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官方)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 沪交ICP备05053   流量统计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