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船建学院在第八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图]
日期:2019-08-15  来源:学院新闻  阅读:4416

      8月11日,第八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本次比赛我校共派出7支队伍共20名学生参赛,全部获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

      此次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海洋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教育部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组织主办,哈尔滨工程大学承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协办,面向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校生的综合性实践竞赛。本次比赛由船建学院海上装备与系统研究所副所长王鸿东与学院团委书记赵恺带队。


1.jpg

 

      由王俊雄副教授指导,王科宇、王震、牛啸辰、赵国成、苏伟的作品“一种采用涡激发电方式的海洋探测装置”荣获特等奖。该项目利用卡门涡街的脱涡效应作为激励,驱动发电模块将流能转化为电能,实现经济可靠的电能获取。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工程实践性。


2.jpg

 

      由王鸿东老师、欧阳子路指导,陈志翀、齐世霏、李选鹏、张东超、杨鑫德的作品“用于海上牧场的绿色智能三体无人艇”荣获特等奖。该项目主要适用于海洋牧场的监测管控问题,同时还可运用于远洋运输、海洋勘测等方面。项目创新性地结合了三体船和穿浪船的船型,具有更好的适航性和稳性,同时以风帆为主要动力,绿色节能、续航能力强。值得一提的是,该组成员均为首次参加全国赛事的18级本科生。


      由王磊副教授指导,于特、周畅、赵亮、衣凡、余尚禹的作品“基于协同控制的海上自主变形平台”荣获一等奖。该项目基于协调控制的海上自主变形平台由多个具备自主航行能力的子模块组成,各个子模块不仅可以自主完成特定任务,还能够实现协同编队航行和动力定位,并依据不同需求自主拼接成为大型海上平台,具备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


5.jpg

 

      由王磊副教授指导,周畅、胡长俊、黄远娇、江鹏、于特、赵亮的作品“可重构模块化海上浮体”荣获一等奖。可重构模块化海上浮体由多个子模块构成,子模块间通过视觉识别感知彼此存在,通过特殊设计的对接机构以及协同控制方法,使得各子模块可自主拼接为一个整体。


6.jpg

 

      由田新亮副教授指导,吴夏、王鹏、江志昊、王怀诚、潘松的作品“SJTU-Tidal Scissors Zero——A novel floating tidal energy harvester with double oscillating hydrofoil” 荣获一等奖。该项目主要针对一种新型漂浮式双振荡水翼潮流能装置开展研究,致力于开发环境适应性好、可靠性高、安装维护方便、生态友好的潮流能发电技术。


7.jpg

 

      由张显涛老师指导,蒋庆伟、陈诚、赵国成、张子文的作品“智能自适应型双稳态波浪能发电装置” 荣获一等奖。该项目通过严谨的理论推导和充分的实验测试设计了一套新型自适应型双稳态浮子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可实现高效利用波浪蕴藏的巨大能量,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


8.jpg

 

      由王鸿东老师、欧阳子路指导,杨楷文、孔令炟、谭桐、李可路的作品“Typhoon Eye Hunter: An intelligent weather detection platform for typhoon eye”荣获一等奖。该项目针对进入台风眼路径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蛇形轮廓能量带的信息素与古典蚁群算法结合的启发式算法。从海面利用艇船进入台风眼能丰富台风数据库,提高了台风运动路径与强度的预测精度。


9.jpg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竞赛是船建学院重点资助支持的学科竞赛之一,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献身海洋的意识,同时引导了大学生树立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精神。船建学院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生创新工作室,八年来从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挖掘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项目,引领了学生进一步关心海洋、热爱海洋、经略海洋,为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做出了贡献。在走向深蓝、开发深蓝的大背景下,船建学子将继续为祖国的海洋研究贡献自己的智慧与热情!


版权所有 © 2014 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官方)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 沪交ICP备05053   流量统计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