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解放日报·头版头条】上海交大牵头建3个“国字号”中心
日期:2016-04-05  来源:学院新闻  阅读:1408

  挑战世界最深海沟,中国“龙皇”来了!记者近日从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获悉,代号“龙皇”的1.1万米深海遥控潜水器(ARV)样机研制成功,并在千岛湖通过航行实验,在实验水池通过了全系统万米耐压功能实验。目前,上海交大正联合相关大企业,共同努力提升对全球海洋所有深度的勘察和作业能力。

        这个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是上海交大按照国家2011计划,牵头与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今年是协同创新“2011计划”启动第5年,国家现已分两批启动38个协创中心建设。其中上海高校入围4个中心,交大占了3席。在“211、985”工程之后,2011计划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如何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产学研力量的深度捆绑?他们或许是个样本。

校企常在一层楼“对对碰”

        2011计划的全名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瞄准“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目标建设,每一个协同创新中心都是一所高校牵头与众多研究机构及企业单位结盟,且在相关领域具有唯一性和最高级。但在首轮评审中,上海共牵头申报13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只有2个中心入围终评,但最终憾未入选。第二轮评审,沪上高校进一步调整选题、凝练方向、集聚资源,终于跻身“2011国家队”,走上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化改革和发展之路。

        最近,中海油一场深水油气工程技术领域的研讨会来沪,会场就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近水楼台先得月”,从深水实验水池到深海技术人才,这里可谓创新实践一线。事实上,中海油以及中船集团等龙头企业,也正是此处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协同单位。有意思的是,开放共享的模式,吸引了美孚、BP等国际巨头也慕名前来闵行校区做实验。

        在日常,这个船海协创中心在交大闵行、徐汇两大校区均实体运行,不仅有专门楼宇,还有一层楼就是专门用于产学研各方“合署办公”,聚在一起“对对碰”。眼下,上海交大与华中科大、中国船级社、黄埔文冲、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沪东中华造船、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等,正联合攻关一套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系统(KSHIP),借此加紧自主设计我国自己的万箱以上级别集装箱轮。这种满载一两万标箱的海上巨无霸以往都按外国设计来建造的。

        从前,企业通常只有碰到硬骨头了,才立时三刻找高校帮忙解决; 而高校院所,也往往活在自己的评价系统内,与企业缺少全链条的协作,更何谈一起走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现在,大家碰什么?”交大船建学院党委书记张卫刚教授说,为国家自行开发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系统,从一开始就必须从企业和产品的立场出发,倒逼出科研人员的智慧;否则,即使开发出来,也可能不适用甚至不实用,被企业界、产业界认为是纸上谈兵。“碰的就是需求、经验、工艺等,与船舶设计研究院、船舶工业企业定心坐在一起,才能成就好的系统。”

高校牵头须站高望远先行

        以高校牵头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为的是看趋势、看长远,做一些单打独斗、小打小闹做不起来的事。中国是造船大国、海洋大国,却不是造船强国、海洋强国。现状在于,涉船涉海单位所用的船舶设计工具多靠引进,不仅花了百万元级别的采购费,还需要为后期培训、维护、更新等支付大笔服务费,在产业源头上受制于人。

        业内人士也清楚,各厂商买来不同版本的洋软件,各环节的设计接口不一,在实际设计制造流程中,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交付周期延长。甚至有些船厂还不得不根据“水土不服”的洋图纸,改造生产线,成本随之高企。对此,船海专家们10年前就开始了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系统的一期工程,如今又在协创中心平台上,与下游行业携手进行二期开发。

        “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系统简称KSHIP,其实意在King of Ships,也是船舶之王的意思。”船建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万德成告诉记者这其中的雄心壮志。此套系统现已实现船舶设计的全透明,从机舱布局、设备舾装到机电系统,全部三维直观可视化,即使几万乃至十几万管线也都条分缕析、一目了然,覆盖了船舶设计建造的全周期。今后,各厂商不必再重复购买“洋设计”,可用一套自有系统取而代之。

        有些事,需求普遍却没人抓,更需要站高望远、先行协同。除了走向深海的万米级“龙皇号”、3500米级“海龙号”、4500米级“海马号”等深潜器家族,上海交大牵头协创中心还有一个“天字号”家族名扬天下——那就是绞吸式挖泥船。万德成教授表示,这看似一种小众化的工程船舶,大院大所都不太愿意花大力气开发,但伴随着我国港口航道、吹填造陆等建设需求,挖泥船大有用武之地。作为协同创新牵头人,交大一开始不问企业要钱,自己投入部分资金,吸引需方用上国产船只,后来逐步替代进口,降低成本,拿下了80%国内市场,并节省造价百亿元人民币。

        如今,天鲸、天狮、天麒、天麟号等近70位“家族成员”陆续诞生,已然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疏浚行业主力军,先后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工程、长江口整治工程、曹妃甸首钢工程、环渤海湾经济带建设等工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中心副主任、交大船建学院院长杨建民教授说:“船海协创中心从诞生之日起,就志在为海洋强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研发重要基地。”

全校顶层设计把协创进行到底

        从新概念深海“空间站”平台到大型海上浮式基地,船海协创中心的高校、院所、企业正联袂创作惊世之作。目前,不仅上海交大内部的机、电、船、材等优势学科力量全部被整合起来,还汇聚华中科大、大连理工等高校,以及中海油、中船总等行业龙头的合力。这样的协创模式同样出现在另外两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基于激光的聚变科学与应用IFSA协创中心,以及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未来媒体网络协创中心,它们分别面向科学前沿领域与行业产业领域。这3个“国字号”中心已自动成为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同时交大领衔的系统生物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也一同获得了上海市重点支持。

        不仅有国家级与市级,上海交大事实上已在全校体制机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把这种协创模式进行到底。说起这样的新架构,上海交大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关新平教授特别振奋,“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就是世界上提起这个领域的几大中心,必然会提及中国。”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张杰表示,全校正围绕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在暗能量探测、智能制造、数据科学、转化医学等20个重要科技问题,从中提炼代表国际最高科研水平并与国家战略需求相衔接的重点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对协同模式和机制进行积极探索,贡献于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不仅高校、院所、企业交叉,在学科上也要形成多种交叉,比如医工交叉、农工交叉甚至文理交叉,建立校内外、各院校充分协同的若干交叉研究院,涉及数十个交叉团队。”关新平表示,更深层次的绑定,不仅是项目绑定,还有人才绑定,比如校企人员互派互聘,以至于打通两套不同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实现更大意义上的“大协同”。  

 

(文/解放日报首席记者 徐瑞哲)

 

       来源:《解放日报》 2016.04.04 第01版:要闻   

       原文:上海交大牵头建3个“国字号”中心


 

版权所有 © 2014 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官方)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 沪交ICP备05053   流量统计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