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昨日结束公示。船建学院工程力学系工程流体力学、理论力学两门课程成功入选。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申报推荐,教育部组织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认定3560门课程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共有33门课程入选。
船建学院两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工程流体力学》:薛雷平、丁祖荣、胡文蓉、唐科范、刘筠乔
《理论力学》:刘锦阳、刘铸永、于洪洁
工程流体力学
教学团队:薛雷平、丁祖荣、胡文蓉、唐科范、刘筠乔
课程目标: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主要面向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核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三学年学生。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本着促进学生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的“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宗旨,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宽厚基础的卓越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特色创新:
课程团队坚持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不断创新,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四个方面全面打造优质课程,形成四大教学特色——创新型优质教材、延展型教学内容、研究型教学方法、多元化学习资源。
发展规划:
课程团队总结第一轮慕课课程的实践经验,完善慕课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出版慕课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材,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流体力学”金课,进行流体力学“翻转式课堂”的规划和试点,建设虚拟实验平台,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的途径。在课程改革方面,团队进一步加强教材和课程的模块化建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步提高对学生线上学习的要求和比例,留出更多课堂时间用于实际案例、问题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养成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团队结合工程实际问题拓展挑战型实验课题设计开发,形成永久性课程竞赛课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理论力学
教学团队:刘锦阳、刘铸永、于洪洁
课程目标:
理论力学是全校工科大平台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落实宽口径教育,实现交大世界一流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课程基于学校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理解理论力学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掌握理论力学经典分析与计算机辅助分析两种方法,并且具备对工程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对力学模型进行瞬时和过程分析的能力、对分析结果判断正确与否的能力,养成力学的逻辑思维方式、解决复杂工程力学问题的素养和科学精神,树立为国家为人类奉献青春的理想和信念。
特色创新:
课程基于学校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团队利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建立“123”新模式(一个基础、两个支柱与三个培养),培养卓越创新人才。
团队对接“新工科”需求,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打破理论力学传统课程体系的局限性,在国内率先将过程分析原理与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引入课程教学,建立了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新体系;出版国内第一本利用二维码技术辅助课程内容的《理论力学(第4版)》教材。实现了教材由“静”到“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兴趣提高,对理论概念的理解显著增强;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优势,利用自主开发的国内第一个理论力学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理论力学问题求解器》,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进行建模、分析和结果正确性判断的能力,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利用大型软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课程改革:
新时代对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力学课程建设要与时俱进,重点解决当前课程培养体系无法完全满足卓越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问题。课程团队要围绕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培养卓越创新人才服务。针对课程体系陈旧,不符合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需求;教材内容陈旧,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手段落后,难以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的问题。团队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创新,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理论力学课程新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线下金课的建设,持续更新、编著新体系配套系列教材,自主开发软件,建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