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洞察历史规律、把握发展大势,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引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行动指南。《建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凝聚了全党智慧、人民意愿和时代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我们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工作聚焦到实现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积极贡献。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十四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十三五”规划实施顺利,主要目标指标总体将如期实现,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预计2020年经济总量将跨过100万亿元大关,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稳步迈向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巩固率目标基本实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雾霾、城市黑臭水体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有序实施一批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向纵深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深入推进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新体制和更高水平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加快构建,产权保护法治体系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建立,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大幅减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扎实建设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蒙西至华中北煤南运通道等世界级标志性重大工程建成投运;大型客机C919、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等前瞻引领性项目部署实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新改建百万公里农村公路、县级公立医院改造提升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有序推进。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实现全面复工复产,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恢复性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指出,中国将是今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这五年,我们办成了许多大事、办好了一批难事、办妥了不少急事。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奋进的结果。尤为重要的是,“十三五”时期推动改革发展的伟大探索和生动实践,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在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和疫情冲击中,我们锤炼和增强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善于斗争的本领,为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提供了重要精神法宝。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需要倍加珍惜。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不断推动发展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
《建议》立意高远、统揽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是贯穿《建议》始终的核心要义。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上深入理解,并以之为统领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发展阶段是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客观判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十四五”时期是新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将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树立辩证思维、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之间多方面、深层次的联动关系,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成功实践凝练而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尤须克服思想和行为上的惯性,准确把握和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推动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整体性转变,努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新发展格局是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重大战略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基于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比较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建议》中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要着力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构建完整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促进形成高效通畅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深化国内国际循环的战略联接,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深度和国际市场参与程度。这要求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完善自立自强的科技支撑体系,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破除制约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障碍,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切实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地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建议》精神,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纲要》,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是当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担当作为、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的首要任务。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努力编制出一部符合人民意愿、富有时代特征、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高质量规划。
科学确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认真落实《建议》目标要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景目标、“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充分衔接,进一步研究论证规划《纲要》的指标体系,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在测算具体指标值时,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既要描绘未来发展光明前景、营造良好预期;又要注意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超越发展阶段、不吊高胃口;还要考虑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适当留有余地。
研究谋划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聚焦需要集中力量解决的大事难事急事,将《建议》明确的发展方向转化为清晰可操作、富有含金量的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谋划论证一批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重大工程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打捆项目,匡算好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需求,把好质量关。
同步推进国家级专项规划和重大区域战略实施方案编制。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必须强化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支撑功能和空间规划的基础功能。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绿色转型、民生保障等领域编制一批国家级专项规划,细化各专项任务实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编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十四五”实施方案,尽快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空间规划要为国家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衔接,确保与《纲要》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编制。
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用中长期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要增强国家发展规划对年度计划、公共预算、金融信贷、国土开发、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的引导功能和统筹功能,提升规划实施的推进、协调和执行能力,加强评估考核,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健全规划实施的政策协同机制,强化财政政策的保障作用和金融政策的支撑作用,着力健全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机制,实现宏观经济治理目标和手段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