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10月10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要心中有群众,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笔者认为,始终坚持人民群众至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制胜法宝,提高干部做群众工作能力的关键,是要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本源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能够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密钥”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于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十四亿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是党的工作的根本,是干部始终必须练好的过硬本领。
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是党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国内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决定了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群众的利益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更为多样。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不断触及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进行盘根错节重大利益调整,社会矛盾处于易发、高发、多发状态。进入新发展阶段,着重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方面存在的“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倒逼现象”成为群众工作的新特点。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群众观点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绝不能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致富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地区都不能落下。实施脱贫攻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华北平原到西南边陲,从大别山区到秦巴腹地,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从“苦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凉山,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入手,以脱贫攻坚战略思维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使我们党为民服务的宗旨、为民尽职的情怀和为民担当的气魄得以不断发扬光大。
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必须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而正确的方式方法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善于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大力弘扬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调查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过程。调查研究方式多种多样,无论是深入基层或者到一线调研,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虚心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依靠群众来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真正做到谋划发展思路问计于民,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倾听群众呼声,落实发展任务靠群策群力,衡量发展成效由群众评判。
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就必须切实保障人民权利,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证,并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因此,党的群众路线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息息相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有一支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是凝聚改革共识,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组织保证。同时,还要把坚持服务群众,解决群众生活难题的工作做细做小,让百姓快乐的共享改革成果,这是构建和谐安定社会的工作重心和抓手。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贯穿在工作实践中,最终目标就是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效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项工作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大学教授)